运动鞋网络:物理意义上的『暗网』
昏暗的灯光下,一个满眼血丝的男人正在等待最后一张光碟刻录完毕。在他旁边的是一杯冷透了的咖啡——没有糖,也不可能有糖—— 一堆外形各异的U盘,一叠刻录好的光盘,还有几个移动硬盘,存储着难以计数的,人们的渴望
光驱不紧不慢的呼呼转着,算是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工作。这个男人并不知道等到明天的这个时候,会有谁拿着这张光盘——或者U盘,如果他们需要防止某些强力机关断电突击检查的话——摄取这一周的精神食粮
然后,就会是无尽的下一天
前言
计算机行业中一个有名的说法:
永远不要低估一辆装满磁带/硬盘在高速上飞奔的卡车的传输速度
这是真的,通过物理搬运存储介质的方式来转移大量的数据——『运动鞋网络』的基础——早已在实践中证明,是在控制成本+延迟可容忍情况下的最优解,甚至是唯一解
好了,内容说完了,很简单的东西,甚至你拿着一个U盘,从学校机房把作业拷回来自己电脑接着做,也算是类似的东西
不过注意标题,既然这里只是前言,那么下面自然还有别的内容 —— 注意到上面加黑加粗的『基础』二字就知道,今天讨论的并不是卡车拉硬盘,而是运动鞋『网络』
没有网络的网络
现在,你上网了,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篇文章
但如果没有网络,我会怎么做,才能让你看到这篇文章?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一些背景知识:国内的互联网普及率,在这个世界上,真心不算低。按照2023年全球人口80亿计算,全世界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7%,而在发展中国家中,普及率更是只有60%。这个数字听着是很高,但是别忘了,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因此这60%里面,中国的占比是比较大的,大约是77%的人口已经上网——事实上我对于这个数字的统计方式有一些疑惑。从字面上看,这里指的应该是『上网人数』而不是『可以上网的人数/范围』,最明显的例子是,我家乡里,隔壁的....我应该叫他『二爷』,因为他是我爷爷的弟弟,是不上网的,日常获取消息就是依靠电视。但是这不妨碍我爷爷和我奶奶经常微信和我妈聊天,以及看看抖音,也不影响家里面实际上有4/5G信号覆盖,以及宽带拉了进来——虽然只是广电宽带,NAT4+无IPv6,但至少确实满足了『访问互联网』这个需求。也可以说,二爷不上网,不是因为付不起上网费,或者基础设施跟不上,而是很单纯的,『不上就不上,以及不太会上』
话题回来。根据2023年国际电信联盟(ITU)的数据,在全球,依然有26亿的人无法连接到互联网——如果考虑到无法稳定连接到互联网的,这个数字只会更多。原因当然有很多,笔者在这里归类为三个原因:
- 民众无法负担得起互联网连接的费用
- 当地基础设施严重落后
- 严格的政治审查
这三个原因并非独立,很多时候都是....占比不同的混合在一起。老生常谈的例子是朝鲜,从表面上来看,朝鲜非常符合第三个的定义(老实说,虽然有点五十步笑百步,但是朝鲜的政治审查力度确实比中国大陆严格得多),但实际上要考虑到,朝鲜本质上还是长期在依赖外部支援,因此第一点有掺和在其中;至于第二点...难讲,朝鲜本地的内联网必定离不开基础设施,有证据表明他们似乎在使用ADSL,以及华为那批二手4G设备最近好像也运过去了,谁知道呢。
也就是说,对于实时电子内容的获取,总会有那么一些地方是跟不上的。现在可以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了:如果想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让你看到我这篇文章,很简单,就必须找到某种不依赖网络的方式,去传输电子数据。
考虑到本篇的主题,因此传统的纸质媒体并不包括在内——虽然严格来说,他们也符合『运动鞋网络』的定义,毕竟纸质媒体也只能通过物理运输的方式送到你手上
昂贵的费用/连接不稳定
先来考虑前两个情况。
在这个方面能举的例子其实还不算多,部分原因在于,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落后,那么也有一定的可能交通设施也同样不足,这里是广义上的,不是说有条路就行了,而是有人可以定期定时可靠的去替人分发那么一件东西。
有的读者可能会说,古巴?没错,古巴确实是那种受到美国制裁,导致国内电信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情况,但是因为古巴政府多多少少在政治审查方面也出了点力,因此笔者并不打算将其归类到单纯的基础设施落后的因素上,而是放到下面的审查一起来讲。
话虽如此,不知道你发现没,我并没有特地强调『这是某个年代的特定现象』,事实上,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甚至就这俩星期,都能找到一大群的运动鞋网络的例子和情况,值得我们说道说道
小哥,要碟吗
老规矩,在开始讲述之前,需要先跑题,但是跑题的内容,迟早会还回来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(实际上是其实七十年代末)开始,国外(主要是北美地区)逐渐开始出现『家庭电影』这个概念。说白了就是:电视直播,电视台放什么你就看什么,但是『家庭电影』,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搞到自己想看的东西的物理媒体,然后就可以在家里面观看了,真正做到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。
当时的载体有很多,不论有没有受到广泛使用,举例子都有:LD,CED,VHS,Betamax,Video2000,包括到后期的VCD,DVD,现代一些的BD。这些载体的共同作用都是:以离线的方式(而不是通过电视网/电话网/卫星链路)分发大容量的媒体内容
通过物理介质分发媒体,国内的话,这方面的普及相对较晚。最开始基本上就是八十年代开始,在某些相对发达的地方有『录像厅』,在外面挂个牌子,开头先写『镭射激光环球录像厅』(噱头很重要,客人不在乎你用的是不是真的『镭射激光』,也就是LD),然后写今天有什么片子播放,比方说今天播放港台劲爆电影《弔爆屎忽窿》和美国大片《变形钢筋》以及日本动漫《哆啦AV梦》,然后这个厅一整天都在循环播放这些内容,可能还提供免费瓜子,交了钱进去就看,看累了就走,甚至可以过夜
录像厅这玩意...怎么说呢,给人们的刻板印象就是『小混混,闲着没事干的人,不良学生才回去的地方』,属于就是三教九流之类的人才会去的地方。很难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,但是当年的录像厅(尤其是半夜)真的会播放各种各样的三级片,而且是狭义上的三级片(色情内容占主导地位)。当然名字就没这么扯蛋,不过也是怎么擦边怎么来,例如《欲女疯情》,《男欢女爱》等等
当然,街边开着的那些店未必有这么干的,而且开录像厅的老板多少也有点身怀绝技的意味,要么是可以用最佳手段搞到热门电影的拷贝,要么就是自己会用两台机器玩线性编辑,比方说LD放,VHS录,用来剪掉『出唔到街』的镜头。但是处在街头巷尾那些就难说了,店铺地位无优势,就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,靠『劲爆内容』来吸引顾客
录像厅的那些往事这里暂且不提,毕竟各种回忆录网上一搜一大把。不过需要提一嘴的是,录像厅的出现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因素:当时精神文化生活是十分匮乏的,电视内容不多,而且也轮不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,指望他播放『香港电影』还真不如信我是秦始皇;电影院也许会有,但是价格太贵,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去的地方。
到后来,随着家用播放机的逐渐普及,逐渐开始有人在各种地方兜售录像带/光盘,比如车站外,市场边,小巷一线天。兜售人员看见一个贼眉鼠眼小青年左顾右盼,基本上就可以凑上去问:『老板,要片吗』
街边的人员一般也只会放一些『正常』的片子,比如说盗版泰坦尼克号什么的,而如果你翻两下之后,小声问,『有没有好看的片』,两人会心一笑,接下来的时光就会在小巷里面上演了:昏暗的房间,成箱的黄片,以及...黑色塑料袋
当然,正经些的,一般会开个店面,摆放各种碟片,然后挂出去广告牌说,『租碟』。其名为租,花销自然比购买要低。交一份押金,便可以用两三块的价格,租张碟回去消夜,第二天还回来,又可以花两三块租另一张碟,获得一个快乐的夜晚。
现在话题回来。录像厅的出现,笔者认为和运动鞋网络的出现其实有共同之处:
- 在线(广义上的)传输速度低
- 人们对『难以接触到的东西』有需求
- 价格比电影院便宜,内容比电视机丰富
当然这么宽泛的定义,确实有点太过于宽泛了。比方说,现在我们觉得宽带很快了,但是对于大数据来说还不够快,国内阿里云的闪电立方,国外亚马逊的AWS Snowmobile,其概念都是,寄送空的大容量(数十TB级别,甚至PB级别)的存储设备到客户,客户把数据拷进去,邮寄回来,云服务公司再将其导入到客户订购的云服务器上。这么做,速度可比宽带慢慢上传要快,也比新拉一根大带宽专线要快(和便宜)
即使你是家庭宽带用户,有时候也不得不借助一下运动鞋网络。最近各地运营商都在轰轰烈烈抓大上传,且不论有没有成效,反正是影响了一大批正经用途的用户,备份文件要限制,异地连接要限制,跨省互联更是完蛋,操。于是笔者叫家里人捎带了一块硬盘过来,打算这个学期把他装满,放假回家再把他备份到家里NAS——总比家里上网断断续续还可能被封好得多。
另一方方面来说,人呢,是需要有精神文明生活的。外媒比较喜欢举的例子是『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』,这里不谈政治,但是需要知道的是,即使在塔利班到来之前,阿富汗的互联网连接也见不得有多稳定和可获得,而且也很昂贵。因此在当地,一种被俗称为『电脑贩子』(computer kar)的生意其实非常风行,他们也许拥有更好的互联网连接,也许有稳定的上家,可以把一块大容量(数个TB)的移动硬盘填得满满当当,内含最新软件(甚至有最新版杀毒软件的安装包),音乐,电影,也许还会有新闻报纸的电子版,一些电子书。然后他们的工作是把数据挑出来,也许打包成小合集,也许打包成专门包(比如,根据一篇报道所说,一份内含100首音乐的存档,售价70阿富汗尼,按照写文章时候的汇率转过来,大约是7.3元人民币),然后成为一门生意
"People are hiding guns, money, jewelry, and whatnot, so I am not scared of hiding my hard drives. I am a 21st-century boy, and most Taliban are living in the past."
—— Mohammad Yasin, computer kar
无形的大手
现在开始进入比较R-18的部分——确切地说,是R-404
每当谈到政治方面的问题的时候,总会有人无端高潮,笔者也说不好各种缘由。不过有些时候不会因为你不去说就不存在,考虑再三,笔者决定还是写出来比较好
最经常拿出来比对的例子就是朝鲜。朝鲜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度,因为不论是经济还是信息上,对内对外都似乎表现出来一种封闭的态度(根据新闻报道,最近朝鲜似乎勒令关停了一大批具有卡拉OK设施的饭店,即使这些机器里面存储的都是朝鲜歌曲 订正:这个是老新闻了,大约是2011年左右,但也表明这种事情曾经发生过)。笔者有时候也会收听朝鲜的电台(Axx频率是11735KHz,朝鲜之声广播电台,每天北京时间晚上九点的华语广播节目),听着收音机里面近乎扭曲的生意,很难不对这个国家有好奇之心
没错,这里是物理意义上的扭曲
朝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,由苏联援助,也建设了一些设施,其中就包括广播电台。苏联,在电子爱好者口中的刻板印象就是『把电子管玩出花来』的国家,再加上那个年代的晶体管大功率高频器件价格仍较高,不难理解的是,苏联援助给朝鲜的短波广播设备里头,激励器这个关键部件也是电子管为核心
问题就出在这:激励器里面的电子管也是电子管,也是会老化的,虽然不太可能一管传三代,但是朝鲜目前的状况来看,估计有可能是只要还能出声就继续服役。激励器老化的主要表现就是....这么说吧,想想一个正弦波,但是在峰值附近过载削波,大概就是这样的音质。再加上不确定是不是电路有什么问题,在音量小的时候,广播极其容易出现声音剧烈抖动的情况,进一步削弱了收听质量
朝鲜整个国家对外的IP,只统计原生的话,只有一个175.45.176.0/22
(也就是1024个)的地址空间,主要还是因为IANA对IP段的分配还是保持『按需分配』的阶段(另一个例子是刚果民主共和国,人口9901万,IP数量173824,人均0.00175个)
且不讨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,朝鲜国内网络,也就是『光明网』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内网,内部寻址采用的是10.0.0.0/8
的标准内网地址,平壤自己多拿一点,然后一个『道』(类似我们的省级行政区)大概拿/16的地址空间,分完整个/8空间
接下来就是事情变得有趣的地方:众所周知,朝鲜国内的审查严格到近乎于变态的情况,别的方面就不提了,笔者就提熟悉的方面:光明网和国际互联网,是完全断开的,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是单向的,有指定人员从互联网下载『无害的内容』,上传到光明网(据说英超联赛在朝鲜官方眼中并不是那么有害)
互联网的隔绝,电视媒体的严格限制,这就是本文主题发挥作用的地方了
长期以来,国产(中国产)的一种便携式DVD播放器在朝鲜(至少是黑市上面)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流行的,这就让人们有一种可以暂时在严密审查中喘口气的地方。根据难以证实的资料来源显示,朝鲜内部似乎有检查队对某户人家突然断电,然后上门检查播放设备内部媒体的情况——VHS和光盘,断电之后都无法轻易移除媒体介质,这就给审查留下了空间。不过,这种机器是支持播放DVD和SD/USB设备的,后者的好处在于即使突然停电,也可以轻松移除存储设备,因此大可以在光驱位放一张朝鲜光盘,然后通过USB观看『禁片』——可能只是某部流行的韩国电影或者美国大片,谁知道呢
很显然,『运动鞋网络』提供了一种替代信道,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大规模电子监控所带来的损害
当然,凡事都有两面性,如果说上面的例子可能还是模棱两可,那笔者觉得,下面的例子就至少开始有点烦人了,也是笔者一直所厌恶的。没错,我说的就是邪教的宣传资料
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轮子功,早期为害四方的案例就不提了,网上一搜一大把,看了也是膈应人。另一方面,曾几何时,读者也许在门缝里,邮箱里,或者自行车前车筐里面,发现过轮子随处乱派的光盘,有些可以在碟机上面播放,有些干脆做成CD-ROM,里面附带所谓的『真相』视频,多半还会附带一个轮子的翻墙软件,Gtunnel自由门无界浏览,成了很多人科学上网的启蒙
显然,光盘这种物理介质,在这里就起到了运动鞋网络的作用:容量相对较大,足够薄,可以存储各种数据,可以线下分发。轮子就是借了这个便利性,实现了他们的目的。近几年的话,据说他们也开始用U盘, 量产出来一个只读分区放垃圾,剩下的给你用....只能说,换汤不换药吧
写在最后
啰啰嗦嗦写了这么一些,最终还是那个结论:
技术有害无害,有时候还真的得取决于用的人怎么用了
不说了,得去挑硬盘去了,NAS上一堆数据要搞冷备,童年回忆可不能说丢就丢
也许,也该看看蓝光刻录机?
(完)